
為什麼你放不下?其實不是愛,而是身體感官、認知的錯覺
關係中總感委屈?付出是愛還是責任綑綁?放不下是安全感作祟,依戀並非真愛。一再退讓難獲幸福,只會讓關係失衡。界線不清,「付出與善良」反成傷害。真愛是雙向流動,自我負責才能放下束縛,重建健康關係。覺察內在需求,學習相處模式,正是幸福關鍵。
關係中總感委屈?付出是愛還是責任綑綁?放不下是安全感作祟,依戀並非真愛。一再退讓難獲幸福,只會讓關係失衡。界線不清,「付出與善良」反成傷害。真愛是雙向流動,自我負責才能放下束縛,重建健康關係。覺察內在需求,學習相處模式,正是幸福關鍵。
探索各宗教對苦難的引導,我從抽象回歸身體真實體驗,體悟空性是破除執著的自在境界。繞過身體的修行易落入頑空,執著空性反致冷漠。療癒非助人變好,而是重回完整。情緒非障礙,是空性的入口。那些看似困擾你的部分,正在等著被你看見。那一眼,就是療癒的起點。
21天自我照顧第七梯次聚焦「母親功課與事業動能」,強調透過身體練習修復安全感,化解對母親的負面情緒,促進自我關係及事業人際。課程涵蓋足部至胸腔,旨在提升行動力、關係建立、自信與開創能力,最終目標是讓學員能實際行動,創造理想人生。未參與前幾梯次者亦可加入。
當我們想突破受限狀態,就必須付諸行動,唯有行動會改造一個人底層的自我認同。必須先建構一個新的自我回饋系統。包括有品質的自我照顧,聆聽與回應身體,也包含選擇能支持成長的夥伴、群體和環境,接著確立意圖和目標,並盤點經驗與資源。推薦從21天學會自我照顧課入門。
你是否在感情中感到付出未被珍惜?這可能源於「過度付出」的模式。過度付出是為了交換價值感,忍讓則源於對自身價值的不自信。要重拾愛的力量,首先要認清內在模式,停止受害循環。其次,透過調整身體頻率,穩定內在能量場,影響周圍的人。最後,建立支持系統,與理解你的人同行。記住,你無需犧牲來證明價值,你本就值得被愛。
身體與情緒緊密相連,情緒影響身體,身體也承載情緒記憶。覺察情緒、允許情緒存在是轉念的基礎。轉念非頭腦壓制,而是透過身體釋放情緒,回歸平衡。真轉念需清晰覺察情緒根源,擁抱內在感受,才能真正改變人生劇本。
本文緬懷驟然離世的大S,也建議大家,在發現情緒波動時,可先深呼吸,接著,透過簡單三步驟安頓身心:1. 擁抱抱枕代表情緒,感受身體變化。2. 輕撫心口,深呼吸,想像吸入溫暖的光,吐氣時釋放悲傷。3. 將手放在有感覺的部位,用意念與身體對話,如「悲傷是可以的,我陪你」。
透過辨識情緒、感知身體、允許情緒流通、觀察身體變化四步驟,能有效安撫地震帶來的恐懼。與親友一同練習,更能傳遞安定力量。地震是重新連結身心的契機,學習自我照顧,啟動修復力,走向更輕鬆的自己。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MADE WITH ❤ 檸檬知識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