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迷失自己嗎?嘗試用 3 步驟來收攝注意力,有效自我療癒!

時常迷失自己嗎?嘗試用 3 步驟來收攝注意力,有效自我療癒!

文章目錄

在現代媒介滲透的社會,人們比以往更加容易迷失自己,因為網際網路、3C產品的蓬勃發展,加上五花八門的資訊、動態貼文藉由社群媒體不斷地推播轟炸,衍伸出回不完的訊息信件、攀比心態、注意力淺碟化和碎片化… 當注意力高度分散,加上資訊洪流爆炸性的淹沒,許多人逐漸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思辨,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你是否也有過這種經驗呢?對時事的認知與朋友談天時的資訊,總是來自於電視新聞、網路媒體、報章雜誌的資訊,無論是社會新聞的聳動消息、演藝人員腥羶色的八卦、疫情的數據資料…,想法與注意力全都被帶走,不僅失去自己的判斷力,有時也會被勾出情緒、不自覺的投射帶入角色,隨著輿論義憤填膺。

或者是活在別人的期待,特別注意他人的言行,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強迫適應別人眼中的自己,日漸忽視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外表越是光鮮亮麗,內在越發虛弱不安、惶恐無助。

過去八年期間,情緒花園開設過 1000 場以上的課程,協助超過 3000 位學員找回內在真實的力量。因此,今天我想與你分享「有效收攝注意力的 3 步驟」

透過今天的分享,我希望能讓大家都學會收攝注意力的技巧,提升自我療癒能力,進而改善迷失自我的情況。

迷失自己的解法:收攝注意力是什麼?

解決迷失自己,首先要知道收攝注意力指的就是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觀察當下的各種感官感受、情緒湧現。

舉例來說:運動時充分感受呼吸、肌肉的拉展,感受迎面而來的風。用餐時感受咀嚼、吞嚥的滋味、用舌頭分辨出酸、甜、苦、辣、鹹。時時刻刻都可以觀察呼吸的深淺。

收攝注意力的判斷

那麼,怎麼判斷自己當下是迷失自己且需要收攝注意力呢?

如果常常忘了自己下一步要進行什麼、講話講到一半忘記接續要說什麼、在聚會時想著這週的工作任務、睡前想到訊息郵件還沒回覆、又或者走在路上但頭腦卻想著工作或規劃週末的出遊,而生活中更是追著時間跑,跟各種瑣事拼搏。

思緒變得斷斷續續,工作和生活效率變得很差,習慣一心多用,細碎的念頭三不五時從腦袋某處浮現,打斷手邊正在進行的工作。或是常常注意觀察別人的狀態,隨時待命配合他人的需求,這些行為的背後往往是因著內在的不安全感,為了避免自己受傷,所以習慣把注意力分散在外在環境上。

收攝注意力的用意是把所有散發出去的能量收回到自己身上,因為「注意力就是能量的顆粒」,將發散的能量聚焦回當下的狀態或要處理的資訊,會發現頭腦變得清晰敏銳,能輕鬆的提高效能。

感到迷失自己嗎?嘗試集中焦點在「解決問題」

迷失自己是將自身的注意力散落在外,要慣性把焦點集中在「處理與解決問題」。

當一個人的內心越是不安、越是害怕,就會不斷的把注意力放在外界,渴求外界肯定、關懷,想要通過外界的肯定滿足自己的無力感。然而越是聚焦問題,則是會越放大問題,永遠被解決不完的問題牢牢黏住。

例如:擔心小孩功課沒寫、書包沒整理,所以要時時刻刻為他瞻前顧後;擔心事情無法好好掌控,所以要每個環節任何蛛絲馬跡都不放過,因此每當抓到一個問題又再產生新的問題,所有一切的事務都是回應自我的投射出的現象。

收攝注意力的好處,除了解決迷失自己的問題之外,還能從內心的源頭做精準的修正與校對,消融身體愧疚不安的印記,提高情緒度與自我認同,讓內在達到穩定,用更寬廣的眼光看待所有的關係,輕鬆轉化思維,讓所有的現象回到現象,而不認為是需要處理的問題。

如何不再迷失自己

解決迷失自己的三步驟

收攝注意力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但當下有高強度的活動或任務進行時,必須注意環境的需求,如:攀岩、登山、煮飯、照護小孩…這些時候,注意力必須放在眼前的任務(客體)上,不適合完全把注意力收回自己的感官和內在的發生。

步驟一:深呼吸與吐氣,將注意力放在感受呼吸的深淺。

步驟二:觀察身體各部位的物理變化,例如:冷熱、輕重、軟硬、鬆緊、酸麻腫脹等,從0~10分以感受來評分,幫助自己對感受更清晰與明確。

步驟三:觀察自己的想法與情緒(例如害怕、緊張、孤單、不安、焦慮、失望…),注意情緒升起時,自己是否會下意識的轉移注意力或者假裝沒事?可以承認接納自己的情緒嗎?會用什麼方式應對呢?

從迷失自我到成功療癒自己的案例

舉例來說,有個學員四肢纖細,髖部特別突出,標準的葫蘆身型,且肩膀長期會莫名的痠痛,伴隨著偶發性的呼吸不順。她是家裡的老大,從小被教導要當弟妹的榜樣,要當爸媽(長輩)的左右手,所以被養成做任何事總有一份非我不可的責任感。

從小到大只要是任何人的需求,甚至是急件救火隊支援時,都會放下手邊的事務默默地扛起。面對他人的感謝時,總是會在第一時間婉謝。

如果事情不如預期的完美就會自責,更會想盡辦法提升自身的能力。因此她的能力很好,但是總是會無意識的過度付出,不斷的將注意力放在外界的事物上,導致自己的業務與事情進度延宕。

當她開始學習花晶療癒,透過流動情緒和照顧身體,同時開始學習覺察自己內在渴望是需要被愛與安全感的。 當看懂內在的渴求後,她也同步訓練自己將注意力收攝回來,內在開始有動力與勇氣會適時地說不,並且大方的接受他人的讚美和感謝。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觀察自己、收攝注意力的過程中,因為頭腦強大的慣性會不自覺被事件吸引,從感受情緒轉變成分析事情的對錯分責,或者是沈浸在情緒裡,因此要不斷的提醒自己聚焦回到自己身上,看見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

當我們依照以上三步驟來解決迷失自我問題、收攝注意力之後,身心狀態將會趨向平衡與安穩,呼吸順暢、身體輕盈有彈性、情緒穩定,處理事情的效能更高。

之所以要學習收攝注意力,因為「注意力就是能量的顆粒」,每個有機體都需要有足夠的能量來維持發展,並且學習整合自我。但如果時常將注意力投射在外界人事物,不斷的接受大量的媒體訊息、買單他人情緒與需求,就會失去照顧自己的力量無法活出真實的樣貌。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收攝注意力,就容易受外在環境的衝擊而波動引起不安焦慮的情緒,如疫情感染人數持續飆升、影響各行各業的生計、經濟狀況不穩。

情緒焦躁不安也會連帶的影響平日生活的做事效率,可能導致延宕遲交,同時也會讓身體的感知緊繃僵硬、身心不平衡。更甚者會讓看待事物的角度狹隘、偏頗。

結論:別恐懼迷失自己,只要專注自我療癒

本篇文章針對「迷失自己」的議題,分享了收攝注意力的具體三步驟做法,希望透過「收攝注意力」能夠看見自己真正的需求,也能時時刻刻給自己1~3分鐘的片刻關注內在發生的事情。當我們不斷的熟悉掌握之後,就能夠找回失去的觀點與焦點方向,在各種關係狀態中都能夠安穩自在。

過去我一直致力於協助學員和個案透過觀察身體,並且用花晶照顧身心,將投射在外的專注力,完全收攝專注回到自身,放下一心多用與多工模式,提升質感生活,欣賞專注努力的自己。

若你在收攝注意力的練習過程中,有猶豫躊躇或者需要協助檢視是否真的完成,可以透過情緒花園FB粉專官方Line帳號,也可以加入情緒花園公益Line的群組提問。也可訂閱情緒花園電子報,我們將提供持續提供療癒資訊,幫助你在自我整合療癒的路上事半功倍。

我會透過帶領或媒合合適的情緒花園療癒師支持你去照顧身體、觀察自己、收攝注意力,如果想要更清楚了解也歡迎參加一日工作坊或者療癒師培訓課程,讓我們能以更有系統的方式來支持你。

延伸閱讀

註解 1:《專注,是一種資產:七件事練習法,打造富足的精神資本》柚子甜,遠流出版,2019

註解 2:《 Physical IntelligenceSimon & Schuster UK, 2019

註解 3:《 Le Cerveau funambule》Jean-Philippe Lachaux, SCIENCES,2015

註解 4:Human feelings: why are some more aware than others?

註解 5:Self-awareness and action


分享本篇文章:
澳洲花晶國際培訓導師:倪英渱

專長為協助學員洞察身體型態與情緒模式的交互作用,清理在親密關係、家庭和金錢、事業中重複卡關的深層驅動力。

透過當下身體呈現的情緒阻塞,運用高頻花晶能量深入帶領轉化功課,清理身體紀錄的舊模式,協助學員重建自我價值、生命力和幸福的體質。

本文共同作者

巧巧老師
更多精選文章

情緒花園近期兩堂熱門線上課比較

情緒花園的熱門線上課《21天自我照顧課程》與《綻放身心彩光之旅》,都是每月兩次的直播課。陸續有朋友詢問兩種課程的異同。簡單說來《21天自我照顧》是針對花晶療癒的新手,《綻放身心彩光之旅》是適合想針對特定主題做自我照顧,或者進一步持續學習花晶療癒的朋友。

深入閱讀>>

澳洲花晶國際培訓導師:倪英渱

領取 14 日自我療癒課程
    更多精選文章

    情緒花園近期兩堂熱門線上課比較

    情緒花園的熱門線上課《21天自我照顧課程》與《綻放身心彩光之旅》,都是每月兩次的直播課。陸續有朋友詢問兩種課程的異同。簡單說來《21天自我照顧》是針對花晶療癒的新手,《綻放身心彩光之旅》是適合想針對特定主題做自我照顧,或者進一步持續學習花晶療癒的朋友。

    閱讀全文 »
    本周熱門文章

    花園會客室EP.19 關係中的【權力鬥爭】

    本集藉由法國犯罪懸疑片《墜惡真相》的劇情,延伸探討婚姻裡的指控、抗拒親密和情緒壓抑等問題。 節目中分析了指控背後的不安全感,也深入探討了「抗拒親密」的根源,最後提供解決方法,包含學習觀看和陪伴自己、理解創傷並進行療癒,以及在能量飽滿的狀態下,才能更有效地與他人溝通並做出更智慧的選擇。

    閱讀全文 »

    花園會客室EP.32 我們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本集主要內容圍繞著「自我療癒」和「個人品牌」的發展,並強調了花園以「陪伴」和「共同創造」為核心的服務理念。節目也涵蓋了關於「時間管理」、「自我成長」和「創業」等方面的討論。 最後,提供一份調查表單,收集觀眾對節目未來發展方向的意見,並希望透過觀眾的回饋,打造一個更符合大眾需求的「花園會客室」。

    閱讀全文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