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到自我探索議題,認識情緒幾乎是各個門派都大力推動的重點。但多數人在認識情緒時,往往會遇到不知為何要做,以及怎麼做的問題。
如果當你長期沒有正確的認識情緒,將會造成跟自己的感受失聯,活得麻木無感,與他人的交流將停在表層,無法真實的親近彼此。
過去,我協助超過 3000 名學員改善與自己失聯的問題。因此,今天我想與你分享「如何真正認識情緒」、「觀察自己情緒背後的念頭和想法」,希望能幫你更有效的認識自己、找出情緒背後的隱藏觀點。
延伸推薦閱讀:三大誤區讓理財方法無效?99%人不知:身體決定金錢模式!
認識情緒第一步:觀察自己的觀點
為什麼認識情緒要觀察自己的觀點?
觀點指的是我們對所有人事物抱持的想法,而所有的情緒,都不是事件引發的,是你對事件的觀點。
而為什麼我們要觀察觀點呢?這主要是因為觀點往往會隱藏在我們的認知系統中,變成我們習而不察的信念,我們會以為觀點等於事實,而且是天經地義、沒有例外的,因此這些觀點主導了我們的喜怒哀樂,和對所有事物的體驗感受。
若是不理解這件事情,把情緒歸咎在事件上,很容易造成有永遠解決不完的問題,因為不同事件都會帶來類似的感受,如果我們認為問題是事件,就需要處理所有發生的事件。
當我們理解感受和觀點有關,我們只需要處理自己的思想就好。
案例說明:情緒來自於觀點,而非事件本身
舉例來說,有一個人的樓上鄰居老是丟煙盒下來到他家陽台上,這個人覺得自己的權益受損、邊界被侵犯,也覺得鄰居非常沒有水準,因此火冒三丈,覺得非常不爽。
後來經過管委會瞭解,原來樓上住著一個單親的五歲小男孩,經常一個人在家,小男孩喜歡蒐集煙盒,會把煙盒當成樂高,排在自己房間的窗戶旁邊,但是偶爾會不小心掉落下來,這個人聽完這件事,火立刻就消了,也馬上接受小男孩家長的道歉。
當這個人心裡「我不被尊重」、「鄰居沒水準」、「我的權益受損、邊界被侵犯」的觀點消失,他的火大、不爽情緒也就隨之消失,因此,導致情緒的是這些觀點,而不是事件本身。
事件本身都是中性的,會引發情緒的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
延伸推薦閱讀:3步驟觀察並觸碰身體,一點點改變自己
認識情緒第二步:理解觀點從何而來?
觀點主要是來自過去事件留下的印象,或者來自他人反覆的灌輸,以及這個文化裡,對特定人事物具有的固定評價。
而這些元素之所以會形成觀點,主要是因為人的大腦需要提取過去的資料來對當前情境做快速的判讀和反應,來保障自己不需要每次都重新處理巨量的資訊。過去資料會累積成觀點,這是大腦設計來保護生存安全的基本原理。
例如:剛出生的嬰兒,如果要過馬路,可能會有一百萬條需要處理的資訊:車聲、紅綠燈、人聲、路面、風聲、氣味……
但一個成人過馬路可以「想都不想」就本能的通過,這是因為大腦已經具備先前的經驗留下的資訊,這些資訊都會形成觀點,例如:「紅燈要停,綠燈要行」、「有車經過要先等待」、「剩下十秒要用跑的」。
案例說明:過去的經驗,形塑對世界的觀點
舉例來說,上述的案例,這個人一直以來在家庭中,都有不被尊重、權益受損、邊界被侵犯的經驗,他的經驗中,自己就是一個不受尊重的人,而且經常需要維護自己的權益和邊界,因為他的父母親經常會亂丟東西到他的房間,他內心一直有著尚未化解的負面感受。
延伸推薦閱讀:心靈療癒沒效果?三大原因告訴你:身體才是關鍵!
認識情緒第三步:明白身體會固化觀點,影響你的行動
由觀點帶來的情緒,如果沒有被好好陪伴,就會留在身體,進而導致我們對許多事物都會產生舊的情緒,這些情緒已經在身體形成強勢的神經迴路,一旦被「按到按鈕」就會觸發,並且再次增強,讓迴路變得更強大。
並且,身體會自然而然固化這些觀點,使你依照隱藏觀點行動,這個意思是指身體會以特定的型態、姿勢來回應我們的念頭。
觀點會固化身體,身體也會反過來固化觀點
當一個人的過去經驗是「表露感受會招致嘲笑和責罰」,他的胸口會開始內凹,因為情不自禁的想把真實的心情壓進身體裡,不讓它表現出來。
而當他經常覺得需要隱藏真實感受,胸口習慣內凹,身體就會開始定型,同時也增強了他認為「表露感受不安全、會招致責罰和嘲笑」的觀點。
而這背後的原理,其實是因為身體會全面接收我們對特定人事物的想法和感覺,久而久之會自動化的趨避帶來負面感受的人事物,以防自己受傷和危險,這是身體自動化的保護本能。
只要身體持續依照隱藏觀點行動,就會導致我們把所有新的人事物都套上舊的看法來思考和回應,因此,舊的觀點不斷被強化、合理化。
導致我們的經驗中不會再出現新的可能性,生命因此會不斷循環和重複,最後很可能會變成我們對世界堅不可摧的信念「人生就是如此,沒有其他的選擇和可能性」。
案例說明:觀點激起的身體發炎
舉例來說,上述的學生因為長期處在不受尊重的環境,需要捍衛自己的權益和邊界,並且覺得只要發生事件就是他人的問題(沒水準)。
導致他經常處在生氣和指責、攻擊的狀態,身體也出現許多發炎的症狀,例如皮膚搔癢泛紅、挫瘡以及腸胃消化問題,因為身體處在發炎狀態。
使他更容易急躁不耐煩,因此許多事件發生時,他是「想都不想」就產生不爽、憤怒的情緒,那已經成為他保護自己的本能,而且是自動化反射反應。
結語:真正認識情緒,從理解觀點開始
本篇文章希望讀者能夠理解情緒的生成原因,藉由說明情緒來自觀點,而身體會持續固化觀點,來達到幫助讀者更認識情緒,進而創造更自由快樂的生活。
過去,我也一直致力於推廣情緒來自觀點,並且記錄在身體,需要從身體調整和轉換的療癒原理。若你在自我探索以及認識情緒的過程中,有不知如何下手的困擾,可以直接私訊我,或者報名我的課程。
我會透過體驗活動來協助你觀察所有導致情緒的觀點,以及這些觀點對身體的影響,直接在當下從身體化解,不需要追溯原因。
如果你想更深入的了解歡迎訂閱情緒花園電子報,也可聯繫情緒花園粉專或花園官方Line帳號,我會以你感覺適合並好操作的方式來支持你探索自己。
延伸閱讀
- 《情緒之書》,蒂芬妮.史密斯,木馬文化,2016。
-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商周出版,2020。
- 《第七感:啟動認知自我與感知他人的幸福連結》,丹尼爾.席格,時報出版,2018。
- What’s basic about basic emotions?
- 董氏基金會推憂鬱情緒篩檢 適時了解情緒狀態接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