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出情緒的名字
大多數人很難無條件接納自己的感受,此時,對別人的情緒感受,往往也需要其「合理」。
為了降低大腦杏仁核被啟動的程度,療癒有一個步驟是「認出情緒的名字」。
在辨認出情緒後,找到身體有感覺的部位,一步一步地從身體做有效的陪伴與消融。當我們允許自己能感受情緒時,整個人的效能也會提高,進而有機會擁有自由意志。
源於投射的同理心是把別人看成無力受害者
某些出於投射的同情心,其實是貶低別人自我負責的能力,或者錯把他人看成無力的受害者。
很多時候我們自動化的進入省電模式(否認、抗拒、壓抑、迴避、遺忘),是因為能量不足。而當能量一升高,有工具、方法與支持系統時,就有機會「接納」情緒,並從身體去「消融」情緒,進而從根本「轉化」信念設定。
花晶不對抗任何的主流醫學,單純地在情緒、能量和身心層面,給我們一個暢通的動力,把大自然放到身邊,讓我們更快跟身體連結,倍增其他治療方式的效能。
內疚源於恐懼害怕心痛
「內疚」的背後經常有恐懼、害怕、心痛。當一個人沒有能量、方法和支持系統時,自然也無法接納這些情緒,只能被情緒勒索。
當我們能靜靜的感覺、全然地體驗「心痛」,從身體陪伴化開,也有自我照顧的方法與工具時,就不會掉入情緒的泥淖,因而長出力量與健康的界線。
療癒新手可以透過抱抱枕的方式來陪伴情緒讓張力化開,並從身體有無變鬆、有無力量、彈性和空間,來驗證陪伴的效果。欣賞自己的努力,才有能量持續成長。
療癒的最終目的是錨定在創造,讓自己經驗到完全不同的生命劇本。
調頻三階段
- 第一階段:持續照顧身體,提高能量
- 第二階段:流通情緒
- 第三階段:看見自我設定,用行動去突破
洞穴寓言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出處←)
一群從小生活在洞穴的囚徒,他們的手腳被鎖鏈束縛住不能轉頭,他們眼前牆壁所看見的一切都是洞穴外通過火炬和陽光投射的影子。他們展開了一場辯論試圖理解眼前所看到的這個世界。
洞穴中的這些人每天都看著投影在空白牆上的陰影。對他們來說,這些陰影是真實的,他們塑造了整個現實。
其中一個囚犯以某種方式擺脫,然後被迫轉身看著火,他所看到的比原來的更清晰。
這是啟蒙。
他認識到了自己的無知,火光灼熱了他的眼睛讓他立刻轉身,打破他原本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對現實理解取得的進步。
當他適應了火光之後,他被迫困難地走出洞穴探索陽光。
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也代表了一種不同的理解狀態。柏拉圖用光比作理解的隱喻,以及構思真理的能力。
他看到陰影、看到事物的本身,這一切都是反射的來源。當他看著太陽,他看到了一切的真相。
回到洞穴他試圖告訴其他囚犯他所看到的現實真相,其他囚犯認為他是危險的,他擾亂了每個人對他人、事、物的一致看法。
囚犯並不想要自由,他們對自己的無知感到愜意。
當我們沒有光、視野有限,會以為投射出的影子就是世界。
和身體失去連結時,也不存在所謂的自由意志。
身體記得過去所有的刺激反應模式,當這些迴路重複而沒有被看懂,就會固化成感受模型,身體決定你的感受。
即使用不同的方式來療癒,只要心念沒有轉化,身體會自動回復原狀,代替我們承接沒有被真實接納並消融的情緒。
當心鬆開時,能體驗到真正的選擇自由,感受到的快樂、幸福、感動會加倍擴展,也能允許自己有脆弱,不抗拒、不否認、不壓抑,而且全然負責,零受害。
療癒不只是放鬆,而是學習從身體化開情緒的印記,看懂自我設定,讓自己具備力量、空間與彈性。
園友問答
在離婚過程中,兩個小孩受到不少壓力和傷害,身為母親要如何撫平這個傷痕?如果小孩對於外遇的父親有認同的話要如何導正?
小渱老師回覆:
信任孩子,並持續整合、療癒自己。
我們不可能為孩子創造無傷的環境,出生就是分裂,從母體分裂出來就是一個創傷。
誠實的面對自己,小孩會看見我們的誠實和持續改變,並模仿學習。
如果我們為自己的幸福快樂和情緒負責任,小孩就會學習。
撫平小孩的傷痕不是母親的任務,支持孩子學習自我負責才是。
如果一個母親能全然接納自己的情緒,也會容許小孩是有情緒的,但那不代表我們要為小孩的情緒負責任。
僅僅是支持、陪伴孩子,讓孩子感覺到「有情緒是可以的」,也有具體的方式去練習照顧、支持他們自己。
一個母親能信任自己,才能信任孩子。
如果母親活於創造、自我負責、允許自己發光、幸福快樂,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小孩也會從中學習。
但當母親還在自我否定時,會反過來買單孩子的不成熟視角,無法有力量地愛他們、帶領他們。
當母親沒有愧疚、自憐、也知道離婚是為了成長,活在發光的道路上,小孩也會有自己理解的過程,並學會自我負責。
父母只要負責理解、支持自己的選擇,毫無愧疚的為自己的成長努力,就算不再是伴侶,只要能各自為了自己的幸福努力,支持孩子同時去愛父母,就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